当前位置: 2024德国欧洲杯16强分组 >专题专栏>龙江大地谱新篇 回乡创业天地宽>典型案例

阮万超:黑土地上米生金

日期:2022-06-23 15:59 来源:

字号:

阮万超在向记者介绍企业产品。

阮万超卖玉米看颜值。

颜值高的,色、香、形都达标,鲜食,论穗卖;颜值差点儿,色、香都没问题的,扒粒,论斤卖;颜值实在不行,但发育还挺饱满的,制浆做饽饽,论个卖;最后剩下的秸秆,发酵做青贮饲料,论吨卖。

一株青玉米就这样实现了价值最大化。

阮万超与玉米结缘,还要追溯到2010年。

“一次在南方市场考察,我发现东北玉米特别受欢迎。”阮万超说:“与其他地方比较,还是咱黑龙江玉米口感略胜一筹。原因就是这独有的黑土资源,之前我还没觉得黑土地是这么大的‘宝’”。

守着这个“宝”为啥不好好利用?当年他就返乡创办了青冈县万德福食品有限公司,转年又流转了1300亩地,种植与加工“齐步走”。

既没种过地,也没做过深加工,这是无疑是险棋一步。阮万超说:“主要还是向同行学习,多到现场观摩。”

因经验不足,他第一年还是“白交了学费”。“我们忽略了种植加工黏玉米的排期。产量过多,导致无法及时加工,错过乳熟期,玉米出现淀粉化,品质大打折扣,影响口感。”

接下来的二三年里,“学费”也没少交。流转土地没重视地块,结果被水淹;全国玉米丰收,市场饱和,为保本,那年在街头巷尾、商业区销售煮玉米的小商贩们成了他们的“大客户”……

“当时感觉自己不是在做企业,只能说是做一份‘营生’。”企业规模小,产品数量上不去,无法满足供应商需求,虽然不愁卖,但收益不多,“每穗能赚2毛钱就相当不错了。”、期间也有收获,他发现玉米卖之前还是得分出等级,保证优品能有优价。

在不断反思中企业前行着,终在2016年步入“快车道”。成立农机合作社,建起了1万平方米的冷库,种植面积增至1万亩,年可加工粘玉米3000万穗,产品种类也更加丰富,销售网络更是覆盖了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等区域。按他的话讲:“我们年年在扩建,年年在发展。”

说道这,他拉起记者在厂房里走了一大圈。厂院内大型农机整齐地停放在一处,四五台玉米扒皮机耸立着;加工车间内机械轰鸣,红外线分拣机、清洗机……公司从种到收已经全部实现机械化。

阮万超(右一)在玉米加工车间内检查。

阮万超说:“最初我们要雇几百人,用几天的时间扒玉米皮,玉米过了保鲜期,严重影响口感。现在从基地机械化采摘,到厂里扒皮、去根、清洗,再到最后高温灭菌全过程只要三个小时,锁住了玉米的香甜糯。”

选用国内最顶级品种、每穗鲜食玉米都有自己的“身份证“、独立小包装……如今他的鲜食玉米供不应求。

好风凭借力,阮万超说:“企业‘滚雪球’式发展,离不开这片黑土地的‘滋养’,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对企业发展非常重视,实打实的帮我们。”

“各级农业部门经常组织我们到各地参加展会,通过展会提升品牌知名度,更开阔了眼界;我们通过政府无息贷款项目,建起了冷冻库。”阮万超介绍,作为“全国鲜食玉米新品种示范基地”,青冈对鲜食玉米产业愈发重视,除着力打造“青冈玉米糯又甜”区域公共品牌外,还举办了鲜食玉米大会,全国经销商云集在此,又给企业未来发展创造无限可能。“借势龙江发展,我们底气更足了!”

企业不断发展更不忘回馈社会。采访中,记者了解到,该企业积极推进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的产业化运作模式,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、务工带动农户450人,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88户,每户每年分红1500元,务工人员每人加工期收入达5500元以上,通过“带地入社”“资金帮扶”“进社务工”等形式带动民政镇四个村的贫困户实现脱贫。

对于未来发展,阮万超说,越来越多的企业“抢滩”鲜食玉米市场,想要“出圈”,就要有新东西。“接下来我们准备与大专院校合作开发更多玉米新产品。我们还想建设育肥牛养殖场,将秸秆全部供应给育肥牛场,将牛粪和秸秆做成有机肥,实现种、养加有机循环的生态农业。”(记者 李天池)

点赞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hi!我是智小龙
Baidu
map